近日,广东深圳一女子发布视频吐槽,借了一个“来电”的充电宝,归还时跑了50多公里都没有找到一个有空余的机器。一怒之下,砸了充电宝。共享充电宝“好借难还”的问题,再次引发争议。有网友质疑,是充电宝运营商故意补仓,给归还制造障碍。
这位女子的遭遇,看起来确实让人窝火。她家人在深圳高铁站借了充电宝,离开之后委托他们归还,其丈夫当晚十点多骑电动车找了两个多小时,结果发现归还点要么是关门了,要么就是下架了。他们通过小程序申请了停止计费,但也要在24小时内归还。线下找不到归还点,想要联系客服把充电宝寄回去,结果一直打不通人工电话。最终,也就有了怒砸充电宝的画面。
这个案例可能听起来有些“极端”,但充电宝“好借难还”并非什么罕见现象,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。今年年初《北京日报》在报道这一现象时,曾采访到一家充电宝公司的工作人员,其就坦言,一些热门区域经常出现“卡槽已满”“无法归还”情况,未必是归还充电宝的人太多,而有可能是有人恶意补仓,让消费者归还不了,然后就可以持续计费。由此可见,消费者怀疑充电宝企业故意刁难想要黑下押金,也并非无中生有。
共享充电宝的生意能做起来,其核心的卖点本来就是方便。很多人出门忘了或者不习惯带充电宝,而网点越来越多的共享充电宝,扫个码就能解燃眉之急。可随着充电宝行业的生意越做越大,消费者感受到的却不是越来越方便,反而是“坑”越来越多。2023年,深圳消费者委员会收到的涉及共享充电宝的投诉多达2816宗,同比增长45.3%。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,就包括恶意扣费、易借难还、押金不退、还错被卡等等。
为了应对这些问题,今年3月份,深圳消委会专门推出了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,当时有七家共享充电宝企业签署,其中就包括这次被砸的“来电”品牌。行业自律公约,就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,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。可为什么在签完改善服务的自律公约之后,消费者还是要折腾两天、跑50公里都还不掉一个充电宝?相关品牌有必要好好给消费者一个解释。
经过多轮涨价之后,现在共享充电宝的价格普遍不便宜,一小时10元左右已经是寻常价格。如果在这样的收费标准下,服务还不能改善,还动不动让消费者“好借难还”,那长远来看,这门“便捷”的生意,很可能会做不下去。当更多人发现“共享”几次就能买个充电宝,动不动还容易被“黑”了押金,那人们的消费习惯就会发生变化。当有一天消费者都被逼得习惯随身携带充电宝,那这么多充电宝企业,就悔之晚矣了。